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小年思忆珍珠洞

  • 散花天女
楼主回复
  • 阅读:6488
  • 回复:0
  • 发表于:2016/2/1 17:52:15
  • 来自:陕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山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小年思忆珍珠洞

                              何乐庭

小时候老人们讲,我们江南人是腊月24日过小年,23日晚上送灶神上天回娘家过年,大年初一凌晨再将灶神接回来。灶神的年假是7天。灶神又称东厨司命,简称司命爷。

传说司命爷是玉皇大帝的四女婿崔文瑞和玉帝的四女儿四姐张天罡夫妇。上古时织女回照川探亲,看见家乡人因遭洪水等灾害,庄稼颗粒无收。百姓饥寒交迫,饥浮遍地,十分伤心。回天后就将此情禀报王母和玉帝。玉帝命散花天女将谷、黍、稻、粟等种子撒向人间,让百姓耕种,收获粮食养活家口,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广大勤劳之人,都是一年一耕种,每年都有丰颖的谷黍稻米可食。而且还有剩余粮食,年复一年陈粮满囤,吃穿不愁。而极少数懒惰之人,却想不劳而获,只收不种。结果第二年谷粟变成了狗尾草,稻子却长成了稗子。懒汉们受到惩罚后,不得已只好也采取一年一收种来获取丰厚粮食。这正是,勤劳俭朴心公正,天道何曾负善人!

可是耕种收粮是个漫长过程,家无粒米的百姓眼下又怎么过活?在那远古蛮荒时代,也没有能够拯救民众于水火的官府。于是玉帝命四女婿崔文瑞和四女张四姐,带上大米速到人间赈灾,救济百姓渡过难关。可是玉帝只给了他们三粒仙米(籼米),并且嘱托每次只能用一粒米下锅煮饭,锅还要大水还要多,不得有误。崔文瑞和张四姐商议,别说这一粒米不管用,就是把三粒米同时下锅煮饭,也救济不了多少人。我们不如把这三粒米一回煮了,能救多少算多少。于是张四姐支灶、伐柴、担水,拾掇煮饭。崔文瑞去找人分头传唤受灾百姓前来赈饭。当崔文瑞回到四姐的煮饭场地时,锅里水即将开锅。四姐在锅下添柴,烧起大火。崔文瑞拿出三粒仙(籼)米,帮四姐下到锅里。不料当锅里水煮沸腾时,满锅白花花的大米随同米汤一同不断地向外溢出。越溢越多,越溢越多······最后竟堆积成一座小山似的。幸好煮饭的锅特大,支架的又特别高。米饭溢出来,饭锅下竟有一圈空地未被米饭埋没。于是众灾民围住米饭山大吃特吃,吃饱一茬再换一茬。这些难民非常感激崔文瑞夫妇的恩德,于是就在他们所处位置,从外面向里挖掘通道搭救他们。崔文瑞夫妇也从里面向外挖,经过三天三夜的连续挖掘,终于挖通了一个立长方型门洞。崔文瑞夫妇得救了,幸喜安然无恙。当所有的灾民饱食之后,崔、张二人又叫他们带些回家食用。受灾百姓得救了,小山似得米饭堆也小了许多。但仍然还有一堆米饭围堆在饭锅四周,并且米饭堆的一方还开挖出了一个立长方型的小门,后来因为没有人再来吃饭了,这米饭堆就慢慢凝固变硬了。这就形成后来的锅台灶了。赈灾任务完成了,崔张二人回天交旨。玉帝说,你们虽然没有遵旨煮饭,但念你们一片救民苦心,免于处罚。朕封你们为灶神,封号“东厨司命神君”。

送灶原有灶码子,一共两张,黄表印制。一张是四抬大轿,一张是二人骑马。腊月23日上天是坐轿子,正月初一日回府时骑马。上天时得做12个灶饼,象征一年12个月。闰年13个。天黑时,灶上燃三炷香,点明灯。大门外也点明灯。然后,焚烧黄表,把上天坐轿的灶码也放在黄表内一同焚烧。从灶门口点着黄表,揖拜奉请灶神上天。燃着黄表送至大门外,待黄表和灶码燃尽,灶君就上天了。大年初一接灶神,用玉米和杂豆面捏成窝窝头做灶灯。中间捏一个寸许深的碗碗,盛同等量清油,以青线做灯捻,共12个,也是象征一年12个月。闰年13个。按照正、二、三月份顺序排列。某月油先干就是天旱;哪个月油最后干,那个月就是雨涝。还有一碗清水,里面放几节干净稻草,撒点麦麸,以便饲饮天马。然后灶上点灯、焚香。把黄表内夹上骑马的灶码,敞开大门,点燃黄表对天揖请灶君回府。把黄表和灶码从大门口燃烧到灶膛内,灶君就回府了。无论是灶君上天还是回府。都得用四个酥果盘,两杯酒,和猪头肉。灶神不吃斋,试想哪家锅里不烹调肉食啊!

儿时的灶码是珍珠洞道长汪老五送的。另外还有一张灶君神像,是红纸、木板印制的。上面是灶公、灶婆(即崔文瑞、张天罡)二人画像。两旁是一幅对联。上联是:“上天言好事”,下联:“回府保平安”。横批:“东厨司命”。汪道长每年腊月初开始在方圆百里范围内,散发灶码和灶君神像,至年节前结束。香火旺盛时,无偿赠送。香火匮乏时,让你第二年三月三庙会时,随意给点布施。端午节前大约一个月左右,散发端阳符。是一张约一尺二寸长,八寸宽,白纸、木板印制的武财神像。据说能辟邪除魔。自汪道长羽化后,就再也没有人散发灶码和端阳符了,特别是文革期间珍珠洞祖师庙这个道教胜地毁灭殆尽。

珍珠洞地处陕西、湖北两省交界陕西一侧的照川镇珍珠村,是一个坐落在一面九十度的大绝壁上端东侧的天然石洞。坐南向北。东侧有一灵官洞,洞口直径约三米许,呈喇叭状。进约五米许逐渐缩小,里面黑咕隆咚什么也看不见。其深无比,从来没有人探出过尽头。洞口有唯一一条石梯小径,傍岩而下直至洞前小河。而朝奉珍珠洞真武大帝的善男信女们,进洞时都是沿这条石径拾级而上的。

珍珠洞的形状呈东西横向长方形,东西和下面三方洞壁较直,洞顶是中间高两边低的弧形。洞口高大,越到里面越矮小。当年的珍珠洞祖师殿,设计的是“回”字型结构。大洞口一方是砖木结构大约一米多高的护卫栏墙。进门左手上方悬挂着一口大钟。钟下面是一条自东向西约一米高的单砖隔墙。路道是两人并排可行的宽度。快到西边尽头时留一小门。西边洞壁上嵌有两方大石碑,那是记载珍珠洞历史的见证。进门后为折向东走的走廊。走廊右侧绝大空间是一方形神殿。真武大帝的高大坐像就端坐在神殿中央。四隅是四大护法灵官。还有诸多小型神像。走廊到东边尽头处,沿洞壁折向南,走向祖师殿后面的盐石柱。

盐石柱是一下粗上细的圆锥形,大约一米多高的独立小石柱。顶端是大盘大的平顶。原生态有一个天然石窝,茶盏大寸许深。石窝上方的洞顶岩壁上长年滴水,端端正正滴在石窝中间。无论天旱雨涝,滴水总是一般大,从不间断。岩水滴到石窝里即刻成盐。一次能取二三汤匙。前面刚取后面又有,不论有多少香客进斋,盐都够用。某天,老道长外出散福。一个当地有钱官员拜庙进香,乘老道长不在,命下人用钢钻将石窝凿大凿深,使得盐石柱出更多的盐。以便他将来到这里取盐卖钱。不成想,经他这一凿,盐石柱就再也不出盐了。洞顶上的岩盐水也不再流了。可谓,为官清廉莫腐贪,不劳而获心何安?点滴细涓用不尽,巧取豪夺瞬间完。

珍珠洞以珍珠子而得名。崔张夫妇下凡放饭赈灾之时,织女得知玉帝只给了他们三粒仙米(籼米),心想这几粒米如何能拯救那么多灾民!于是又伺机偷拿了一小撮米,打算暗中助灶君一臂之力。织女驾云来到这个岩洞上方,巧遇崔、张二人回天交旨。备言其事,方知就里。织女心想,这米既然用不上了,不如撒放人间让它造福百姓吧。于是她随手一撒,恰好落在这个岩洞内外,霎时变成了珍珠子。说来也奇,这个珍珠子就这个岩洞内外不大的地方有,别处一粒也没有。而且历经万千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要在这个地方不动,她永远都是完整的。一旦你带到别的地方,你就是放到那儿不动,一年后她就慢慢一分两半——你别不信。后来真武大帝云游到此,知道这是当年织女所赐,就决定在此建一行宫,为百姓做些善事。从此“珍珠洞”也名扬天下。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